城外,那真的是可以深的没过膝盖了。
别说是老二杨士林这样的半大孩子,就是成年人出行都要极为小心,一旦遇上大雪封路,若是没有人收留,冻死的比比皆是。
“就是,二哥,还是别去了吧,后日不是还要去分送小报么?若是折梅花回来晚了,人家另外寻了人送可怎么好?”
老三杨盼娘也附和着劝道。
这个年纪的小郎,能找的差事有限。
杨士林也是央了人好久,才得到这个这小经纪的差事,也就是专门送报的,七日一次,一个月也能六十文的进项,虽然不多,却也细水长流。
还有杨蔓娘也有差事,每个月有二百五十文。
再加上她休息时候,姐妹二人不定时的给人浆洗衣裳,每个月下来,也有个四五十文,加起来也能有三百六十文左右。
房租十大头,一个月一百五十文。
下等的糠米一斗十五文,木炭一斤九文钱。
这三百六十文,紧紧巴巴的几乎都用在吃喝和取暖上和房租上,每个月下来,几乎也就存个五六文钱。
眼见大姐和小妹都不同意,杨士林也没有再坚持,虽然他虽然想多赚钱,但是心里也害怕出城的,毕竟这样冷的天,在城里送一日报,还能中途去各种铺子里暖一暖,一天下来,鞋底都是厚厚的冰壳子,脱了鞋捂再被子里,大半个时辰脚趾头都是木的,若是去了城外,怕是更难挨。
只能在心里暗暗的盼着春天早些来。
“等两个月就立春了,到时候就能省下不少木炭钱的开销了。”
兄妹三个,围着灶台吃了一顿面片儿汤,虽然只有面和白菜,没有任何的荤腥,但因着那几根姜丝和莳萝的缘故,胃里倒也暖和了不少。
老三杨盼娘洗锅,扫地收拾卧室的火盆儿。
老二杨士林重新披上羊皮裘,提上家里的柳条大筐出门,他也闲不了,虽然今日不用出门做活儿,却也要将家里的水缸提满雪。
冬天一家人的饮用和洗东西全靠这化了的雪水。
杨蔓娘也没时间耽搁,开始快速的换衣裳净面。
又按着记忆中的样子,将头发从顶部分成两大股,梳成对称的双平髻。
不到一刻钟的时间。
便收拾好出了门。
第3章
正如更夫所报的,今日汴京城天气晴空万里,不过天上还是飘着淡淡的明霜。
汴京清晨的街道。
早已十驴马穿行,马车颠簸,繁忙又拥挤。
四轮牛车承载着肉.体,两条人腿承载着灵魂。
没钱租牛车,打工人只能靠两条腿去上班。
越往前街走,眼前的建筑也变得色彩鲜明和规整起来,行人也逐渐增多。
杨蔓娘打量着四周开门的几家临街店铺,顿时有些挪不开眼。
忍不住放慢了脚步。
牙行,书店,米铺,肉店,布料店,胭脂水粉店,糕饼店,包子店,汤饼铺子,水饭食肆,门口挂着各色的幡子,门脸儿都装潢的极为精致整洁,各有特色。
店铺里买早食的客人,穿的都是颇为体面的彩色短袄,一看就是来自家境颇为殷实的人家。
路上挂着彩色铃铛,铺着篷布的的公交牛车缓缓而行,不时的有人招手坐车。
这一切的一切。
都和现代相差巨大,如同古画一般雅致。
这。
就是北宋啊。
不愧是历史上商品经济最发达,最繁华的北宋汴京城。
抬起头,任由天上落下的明霜飘缓缓在脸上。
这一刻。
杨蔓娘才有一种实实在在的穿越感。
有了一种劫后余生,大难不死的激动。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