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大梁,否则各地缺乏联动策应,大盛完全收复河西只是时间问题。
除河西走廊内,和金武、怀平及附近的几座小城外,打骨鲁在黄河大几弯的东岸也有几座城池——也就是先前怀平的求援之地。
但那几座城还比不上西庆。等那边的援兵赶到怀平,甚至半路得知金武和怀平陷落、皇帝和太子被俘的消息,上官钧估计他们极有可能立刻回转。
大盛收复河西之后,会先派使者去那几座城劝降。若不降,河西这边的兵会再转去攻打。等把那里也收复了,就终于恢复到前朝鼎盛时期对西北的控制力度,控制范围甚至可以辐射到西域众小国。
对这一大片地方,姬安也准备仿照前朝,设置都护府。具体到每一城,就和他在西庆做的那样,扶持原本被打压的小家族和百姓,拉拢一波“亲盛势力”。
至于都护府的主要官员配置,姬安就交给了上官钧决定。毕竟上官钧是重生的,又久经官场,对于这种重大人事任命,姬安还是觉得上官钧来拿主意更放心。
原本对于上一世收复了河西的上官钧而言,这应该不是什么难事,他的确对此有过深思熟虑。然而,他上一世决定的那个人选,这回不能用。
上一世里,上官钧准备放去经营西北的人,是崔誉卿。崔誉卿文武双全,既能治军又懂治民,对西域诸国也有所了解,实是再合适不过。
但经过那一杯毒酒,这回上官钧连西征都没有用崔誉卿,更不可能提拔他到如此重要的位置。
当时上官钧接到姬安分派的这个任务,还着实思索过好一阵子。最后决定,还是军政分离更保险一点。
燕伯善的军事才能足够担任军事一把手,加上他本就是西北人,上官钧料想他会十分乐意。准备等他来到河西之后,就找他谈一谈后续安排,也有激励他尽早收复河西的意思。
而民政方面,上官钧考虑良久,最后向姬安推荐了李震士。
李震士这几年在农学署干得很出色,给农学署这个新部门打下了极为扎实的基础。稻麦两种主粮和棉花的推广都如此顺利,其中离不开他的主持安排,的确是个有魄力又有才干的能臣。
而且李震士还有多年基层工作经验,任职过的地方不乏民风彪悍之处,却都能取得不错的政绩和口碑。综合来看,很合适放到西北来处理复杂的形势,为姬安争取西北民心。
只要他能在这边干得好,过个五六年调回京,凭此功劳足以进入政事堂。
姬安听了上官钧的推荐,出发前就找李震士好好谈了谈。李震士虽然吃惊,但仔细考虑后也答应下来。只是,姬安听得出,他和朝中多数官员一样,对这次西征的结果并不是很看好。
此刻,姬安和上官钧说到这里,忍不住笑道:“你说,李震士接到我让他立刻到金武就任的旨意,会不会怀疑那是矫诏?”
上官钧:“那就要看,是陛下的旨意先进京,还是军报先进京了。”
姬安又和上官钧聊了聊准备调过来的一些官员,都是这几年在西北各地政绩出色的。
两人说着话吃完饭,内侍小厮们将碗碟撤下,上官钧劝着姬安休息一会儿。
姬安从半夜熬到现在,还一直担心战事,此时放下心,的确感觉累了,就听话地上床躺下。
上官钧也脱衣上床,搂着姬安扯好被子,突然问:“陛下准备何时回京?”
姬安本已闭上眼睛,听见这话,又睁眼看他:“你想什么时候回去?”
虽然姬安先前说三个月,不过现在他已完成了协调三方的作战任务,的确可以回京了。
上官钧原本就不愿意姬安来冒险,自然是回道:“越快越好。至少,也先撤回泠州。”
姬安抬手圈住上官钧的腰,再往他怀中蹭了蹭,凑过去在他唇上亲一亲。
上官钧叹了口气:“陛下,君子不立危墙。”
姬安贴着他,轻声道:“我长这么大,还没见过草原呢。来都来了,赤源就在前面,等打下赤源再走嘛。”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