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姬安陆续收到江南受灾县传回的消息,冬油菜种子已经顺利发放。
赈济粮不断,加上姬安的“仙术”加持,江南的形势现在还算平稳。各县城里的粮价略有上升,但也在正常的范围之内。
只是不少县城的粮铺联合起来限量卖粮,且不好强硬施压,怕城中百姓被煽动起对立情绪。
这些情况,都在姬安和上官钧的预料之内。等到明春油商将粮运到江南,联合限量自然也就不攻自破。因此姬安并不着急,只回覆各县种好冬油菜,同时也要注意冬日里的防寒保暖。
上官钧这边的大事,除了筹备天子检阅中央军,就是着手进行姬安下江南过年的前期准备。
宁安府有行宫。王晦现在在江南,上官钧给他去了封信,让他先到宁安去把行宫打理一下,看看要不要修整。
这日王晦的信送到京中。
姬安回到立政殿时,见上官钧在看信,黄义侍立在一旁,就随口问:“哪里的信。”
黄义看一眼上官钧,代答道:“义父写回来的。”
姬安奇怪:“王晦?信是给我的,还是给二郎的?”
上官钧:“我的。他既在江南,我就让他顺便去收拾一下宁安的行宫。信上就是回覆行宫的情况。”
姬安坐到榻上:“行宫什么情况?能住人就行,不用为了外表好看就浪费钱翻新。”
上官钧一边将信递过来,一边示意黄义可以离开了。
待黄义行礼告退,上官钧才续道:“知道陛下节俭,我特意叮嘱过他。现在行宫还好,王晦是拿不准主意如何处理宫中的宫女。”
行宫里自然留有宦官宫女打理。不过王晦知道姬安和上官钧都不用宫女,估摸着以后还很可能会没有女眷,加上宫女们年纪也不小了,就特意问一声。
姬安快速扫完信,先问的却是:“像这样的行宫,还有多少座。”
不说他都不记得这个,身为天子,房产肯定不止皇宫一处。
上官钧:“京城附近有两座,外头就只有三座。”
接着简单介绍了下那些行宫。
外头的三座行宫,一座在高祖皇帝的家乡,也就是大盛的龙兴之地,是高祖所建。一座在前朝都城,是前朝的皇宫。宁安府那一座也是前朝行宫,不过太宗皇帝翻新改造过一回。
大盛前面的三位皇帝都没有巡幸的爱好。高祖打天下,走过的地方多,安稳之后除了回过几次乡,就没再去过别处。
太宗自年少起便跟着高祖南征北战,继位之时正值壮年,再出京也多是御驾亲征。后来年纪渐长,才在京郊修了座温泉行宫,主要是为治疗以前的旧伤。宁安翻新的行宫就去过一次。
到了先帝,因夺嫡太过惨烈,先帝更是没多少出京的想法,只在京郊修建了避暑行宫。还是上官太后想去江南,先帝才带着她和上官钧去了几回。
姬安听完,这才说:“要不,把人都放归了吧?”
上官钧:“行宫总得有人打理。”
姬安:“日常打理用不上多少人,把关键的殿宇保养好就行,其他地方都封起来。内侍宫女愿意走的走,不愿意的留下照旧,拨的总钱数也不少他们的。
“留下的人比照后宫,每月可以出宫二……四日吧,行宫人少,怕是无聊得很。暂时先这样,回头我再想想,看有没有用得上行宫的地方。”
上官钧:“我还以为,陛下也会让他们种菜。”
姬安一笑:“他们若是愿意,倒也可以种。”
上官钧点头道:“我给王晦回封信,把陛下的意思告诉他。”
姬安:“你准备让王晦在那里等我们过去?还有两个月呢。”
上官钧:“陛下有事让他做?”
姬安:“倒是没什么特别的。就是想着行宫那边冷清,他年纪大了,独自待在那边会不会……”
上官钧失笑: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