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震士一叹:“这个我们也拦不住。”
*
夜沉沉,灾后的沧阴县城一改以往的热闹,安安静静。
一个差役在夜色里来到一座大宅边,敲开一道角门。
他被人领着在那宅中走了好一会儿,最终见到两个身着丝绸的男子。一个年过花甲,一个年近不惑。
差役向两人行过礼,道:“华员外、华举人,刚才知县将仓房都锁了,钥匙全给了各村村长,还让许多村人都守在外头。”
年长的是华员外,问他:“仓里还是空的?”
差役点头:“所有人都见着,除了符纸,什么都没有。”
华员外摆摆手,差役又被领出去拿赏钱。
※ 如?您?访?问?的?w?a?n?g?阯?发?b?u?Y?e?不?是?ǐ??????ω???n?????????5?????o???则?为?屾?寨?佔?点
华举人奇怪地道:“我们都翻遍了全县,种子到底藏在哪里?不是说明日就发种,现在却让人守着空仓房,田守朴这到底唱的哪一出!”
华员外转眼看他:“你那个京里的侄子,就没传回点有用的消息吗。”
华举人轻蔑地哼一声:“他跟着个不理事的闲王,能有什么用。居然还得我往里贴钱养人,昨日才收到信又叫送银子!”
华员外沉默片刻,叹道:“只能等明日了。”
第174章 仙气
九月十二是《大盛旬报》的发行日。
上官钧正在看最新一期的《旬报》。
以前他对邸报都只是大致翻翻标题,但自从姬安的《旬报》发刊之后,他倒是每期都会浏览一遍,哪怕不一定看得多仔细。不得不说,姬安把这个《旬报》弄得挺有意思,不知不觉也就翻到最后。
这期《旬报》最关键的内容,是介绍高产稻麦种和棉花,并附有收成。
新稻种的收成上官钧之前已经知道了,他庄子里种有,黄义报上来的。此时《旬报》上也登着——启阳府优质熟田种植新稻种,平均亩产五百七十斤。
接着下一条是河关的数据——河关地区新垦田种植同一稻种,平均亩产五百二十五斤。
然后是小麦的——启阳府优质熟田种植新麦种,平均亩产六百一十斤。
如果是熟悉粮食产量的人,看到这里已经会惊呼出声。不过,考虑到不熟悉的人,《旬报》上还贴心地列出了数据对比。
启阳府前五年的稻谷平均亩产,在二百斤到二百五十斤之间浮动。启阳的气候其实并不是很适合稻谷生长,在大盛的产稻区中算是低产那部分。
而启阳府前五年的小麦平均亩产,在二百五十斤到二百八十斤之间浮动。启阳更合适种小麦,小麦的产量在产麦区中一直处在领先地位。
换种高产新种之后,不管是稻还是麦,产量直接翻了一番还多。
之后的棉花介绍,从在大盛已经传出名声的白叠布、吉贝布讲起,让人认识到棉花是与其相似,却品质更佳的作物。还特地请到岭南横川县出身、家中长年纺织吉贝布的老妇人,详细介绍棉花之好。
这种棉花的产量——含棉籽的籽棉,优质熟田的平均亩产达到三百六十斤,中等田的平均亩产也有二百一十斤。
最后介绍了一下棉花的用途,除了织布,还可絮被絮衣,保暖程度与昂贵的丝绵不相上下。启阳正在召集人织棉布,后续会对棉花量的消耗进行追踪报导。
姬安进屋的时候,见上官钧正在看《旬报》,就笑道:“二郎看到稻麦亩产了吧。如何,还惊喜吗?”
上官钧正好看完那一篇,抬眼回视:“非常惊喜。不过,对于朝中官员,大概就是惊吓了。估计明日就会有人提出派人到河关视察,如此数字很可能是下面为了领功而虚报。”
姬安失笑:“又不只是河关那里,启阳也有数据,就在你我田中。他们要是怀疑,就让他们自己去看吧。难道还能是庄子上的人自己贴钱买粮掺进去,就为给我报个虚数讨我欢心。”
上官钧:“我估计,九成人会这么想。毕竟这才更符合常理。”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