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义得上官钧吩咐,一有信便给姬安送来。现在姬安看着手中几封信,眉头都要打成个结。
上官钧进屋见着,奇道:“陛下在看什么,如此愁眉苦脸。”
姬安把那些信放在小案上,向他推一推,示意他自己看,叹道:“江南的情况,比我预想的要复杂得多。”
上官钧在榻上坐下,拿起来快速扫完,瞭然道:“陛下是指大量的佃户?”
姬安点点头。
第173章 粮价
前朝末年动荡之时,因历朝政治中心都在中部偏北,俗称“中原”,这一片地区的争斗就尤为激烈,打得越来越地广人稀。大盛开国之后,权力洗牌较为彻底,许多地方都给百姓重新分过土地。
而江南地区有长江天险,局面相对平稳。高祖皇帝兵到之时,不少江南豪强主动投诚。凭此功劳,江南变动不太大,多数土地没有进行再分配。
江南那地方气候适宜,水资源丰富,粮食产量高。哪怕后来一部分豪强慢慢被清算,但社会安定、丰衣足食之下,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科举出人投地,江南的士绅阶层也就不断在壮大。
有了钱,就买田。在农业型社会里,这是个千百年不变的普遍认知。
在前朝遗留的基础上,大盛开国至今,土地兼并虽还没出现过高峰期,但也一直在悄悄进行中。
姬安现在看到的各县数据,粗粗算起来,自耕农手中只掌握着六到七成的田产。如果把大地主手中的隐田再清算出来,这个比例还要缩减。
大地主手中那么多田,当然是由大量无田或少田的佃户在耕种。这个群体的数量,和自耕农可以说是不相上下。
姬安想的“三方定契佃种冬油菜”,就是为这些佃户考虑。“出田者先取三成”,听起来占去不少,但种地全是佃户出力,也就是七成全拿。这个比例,比多数佃户以往交给地主的比例要高至少一成。
但这个想法能实现的前提,是大地主阶层都乖乖听话不做妖。
姬安当然设想过江南士绅不配合的情况。
事实上,姬安百分百确定,地主和佃户必会在私下另有约定分成。在这个关系当中,地主是强势方,佃户为了今后还能佃到地,只能低头。就看这个私下约定的分成,给不给佃户留活路了。
而姬安特意提出的“三成”,意思就是摆出个态度——朕知道你们会有猫腻,但不要太过分。契约上白纸黑字写着“三成”,真要被逼得走投无路,佃户可以把地主告上衙门。
姬安原本想着,自耕农这边是大头,先得保障这边的利益,回头再想想怎么帮扶一下佃户那边。哪知现在一看具体数据,居然两边人数相差不大。
他颇有点头疼地捏捏眉心:“事前没了解透情况……士绅家中免税的田亩没有种子,隐田没有种子,我估计这一回对佃户的压榨会比以往更强。”
其实姬安倒不是非要不给免税田分种子,而是他手头的能量和国运值能买到的数量,不足以完全覆盖十八个受灾县,只得有所舍取。
上官钧将两人中间的小案搬开,挪到姬安身旁,拉着他靠到自己肩膀,伸手给他按揉着太阳xue。
同时安慰道:“士绅手中那么多田,他们总需要有人给他们种。陛下能帮着自耕者不沦为佃户,那他们就不能把现有佃户逼死。陛下能扼制此次天灾后的兼并,已是非常不易,不必过多苛求自己。”
姬安给上官钧按揉得渐渐放松,发出一声舒服的低低喟叹,闲聊着问:“二郎去过江南吗?”
上官钧:“以前陪先帝和姑母去过三四回。”
姬安:“都去了哪里?”
上官钧报了几个地名,是繁华的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