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74(1 / 2)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赶在地动到来之前全部离开,事发当日,仍有近三成的人没有及时逃出来。

可即便是这样,仅凭一些肉眼可见的异象,就能判断出精确的地动位置,为秦国减少了七成有生力量的消亡——

此事看在秦国君臣眼中,也俨然是天大的神迹了!

为此,秦王还特意设祭坛焚香,亲自叩拜祭祀,以感激那位仙尊的警示之恩。

他又命奉常将相关异象记录在册,将它定为与星象并行的观测地动方法。

...

李世民怀着心事走进正殿时,秦王正在与韩非李斯商议救灾一事。

当然,按照当今列国的惯例,是没有“赈灾”一说的。

所谓的救灾,其实也只是朝廷派人前去灾地,修缮城墙、救出生者、坑埋死者,以免无人收拾而引发大规模疫病,继而给朝廷管理带来巨大麻烦。

至于施粥赈灾、修房屋、救治伤患,在这个诸侯割据的乱世,是绝不会出现的——

就连李俚变法提出的低价常平仓赈灾策略,也不过是昙花一现,还能指望免费的赈灾出现吗?

李世民一进殿就发现,此刻殿中的气氛,全然不似往日那般融洽。

因为,韩非竟提出了“赈济灾民”的主张,正在跟秦王据理力争。

满朝文武之中,秦王对韩非的容忍度,堪称是最高的,对方虽然性子有些倔,却是真正的治国大才。

但此刻,年轻的君王也不免沉下了脸,

“左相乃是法家大才,寡人记得,你当年就在《五蠹》一书中提出,’绝不能以宽和之政,治急世之民‘,为何,如今却频频向寡人提出,要以儒家之仁道治民?”

殿下的李斯急忙垂首,默默不言。

韩非提倡“不期修古,世异则事异”,来到秦国后,竟从一个坚定支持严刑酷法的真法家,变成了一个时常劝谏君王以仁义收服人心的“假法家”。

但王上竟能容忍他这么多年....

深谙“疏不间亲”的李斯,当然不会在任何场合,主动就此事发表任何意见。

韩非俯首拜道,

“当年,王上邀请臣入秦之时,臣就说过,秦之朝局,与韩国朝局迥然各异。

在韩国,满朝皆是’亏法以利私,耗国以便家‘之徒,举国尽是,散漫于政务之吏,臣提倡严于律法、严加管教,乃是对症下药。(2)

可韩国的药,并不适合秦国服用。

如今韩国已灭,灭赵也近在眼前,天下一统指日可待,届时,’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王上身为身居中央的圣人,自当以笼络四方人心,为第一要务。(3)

此番因王上和太子的功德,才得了神明的示警,让我大秦避开了一场巨大的灾祸,北地边关万民必定对朝廷,感恩不尽....”

秦王听到此处面色稍霁,主动给了韩非一个台阶下,

“我大秦得了如此机缘,让北地七成民众从地动中逃生,又何尝不是一种仁德?爱卿不必再议此事。”

说着,君王朝正听得入神的李世民招了招手,示意孩子上来。

“不!王上若是趁此机会,命人赈济受灾的百姓,再助北地修屋舍,必能事半功倍....”韩非执意坚持道。

先前,太子只是给了一张龙骨踏车的图纸,就能让韩国之民念念不忘数年。

以致于,秦国灭韩时只消略施小计,便有无数韩人义无反顾抛弃母国前来投奔。

此事,让他更坚定了当初的看法:

秦国贯行商鞅之法百年,严法和积威早已深入人心,正所谓万事盛极而衰,若再往上增添严法威势,恐怕会适得其反,秦国日后要想稳固统一后的社稷,缺的正是这份当世最稀缺的“仁”。

比起施行“仁”得到的收获,其实朝廷需要付出的代价,实在不足为提。

添加书签

域名已更换 尽快用新域名 看发布页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