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第86章地黄饮子
要治好苏序的病,说难不难,说易不易。苏衡替苏序细细诊断后,确定前医诊断无误,苏序所患就是风疾,用前世的医学术语来讲,就是中风了。
按了按苏序因肌肉萎缩而无力支撑躯干的四肢,苏衡敛眸沉思起具体的治疗方案。
“衡儿,你祖父这病,可还能治?”苏洵心焦地出声问道。一旁的苏涣也投来关切的视线。 w?a?n?g?址?F?a?布?页?i????????e?n???????????????ò??
苏衡的伯父苏涣在外地做官多年,这次听说苏序病重,也同苏衡一般日夜兼程地赶了回来,比苏衡还要早到几日。大宋官员的休假制度还是相当人性化的,凡是父母居于三千里外的官员,每三年都有三十日的探亲假。苏涣这次回来,便是休的探亲假。
“祖父这病,是由于年老体弱,肾元虚衰,使得虚风内动,痰浊上泛,闭阻窍络。因沉疴难愈,恐怕需要花上一定时间治疗方可痊愈。”苏衡缓缓说道。
“可以痊愈?!”苏洵和苏涣对视一眼,喜出望外。
“嗯”,苏衡点头,“我先为祖父开十剂滋补肾阴,温阳肾阳的补益剂,再配合针灸为祖父疏通经络。至于彻底根治,短则半年,长则一年,需要慢慢来。”
“这已经很好了。为父先前去成都府花大价钱请了一位蜀中名医,连他都说只可延缓难以痊愈。还是我儿聪慧,医术过人。”苏洵老怀大慰。
“这是地黄饮子的配方,我已根据祖父的病情对药材配伍进行了加减,劳烦莲姨去秦家医馆按方抓药。一剂药分早中晚三次服用。”苏衡提笔写下药方,交给侍立一旁的采莲。
采莲接过方子,应声离去。
地黄饮子是古方,出自《黄帝素问宣明论方》,以滋肾阴的熟地黄、山茱萸和温肾阳的肉苁蓉、巴戟天四味药为君药。苏衡前世曾见他导师此方医治过一位五十五岁的临退休干部。当时西医诊断他是得了脑血栓形成,俗称脑梗塞。那病人不想接受西医手术,又找上了苏衡的导师,要求用中医的手段进行保守治疗。
苏衡的导师见那病人舌质红、苔薄白,脉弦细,综合辨证下来,认为那病人是得了中医所说的“喑痱证”。所谓喑痱证,最主要的病症便是舌头僵直无法言语,两足无力不能坐立,足冷面赤,脉沉细弱。
苏衡导师用地黄饮子加减,给那病人开了药。服药一个月后,那病人口歪眼斜的情况已经消失,语言功能基本恢复,半身不遂也明显好转。服药半年后,病人已经能独立行走无碍。
苏序的情况,与那临退休干部很像,但要更严重些。苏衡参照前世导师开的药方进行加减,又配合针灸治疗,双管齐下,不说能立起沉疴,至少一剂下去,便能让苏序开口说话了。
打开医箱,苏衡取出针灸用具,开始为苏序针灸。先是针刺十二经井穴,又用艾条热灸苏序的肩井与曲池两处穴位,为苏序疏通经络。
就这样过去了一个月,苏序病已大好,能在苏洵的搀扶下,拄着竹拐慢慢地下地走个数十步了。苏涣为此松了一大口气,探亲假用尽,他只能带着苏不欺与苏不疑匆匆离去,杨氏仍旧留在家中照顾苏序与家中还未出嫁的六娘、七娘还有幼子苏不危。
苏衡离家在京城行医这些年,苏家也有了不少变化,尤其是苏家小辈们,一个个及冠的及冠,出嫁的出嫁,留在老宅中的人是一年比一年少了。
小辈中年纪最大的苏不欺因荫补得官,有了个“太子中舍”的官身,但是朝廷规定凡荫补者,以二十五岁为限,足龄方可拥有差遣,也就是任实职。苏不欺还差两年才到二十五。因此,苏涣便让他先跟在自己身边做事,同时学习为官之道。
苏不疑去岁才及冠,又因为不是长子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