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持回家中沐浴更衣,之后进宫面圣。
在宫中的上书房,君臣相见寒暄两三句后,立刻奔了主题。
沈持将出使大理国的事一一奏报。
当皇帝萧敏听到开矿的契约上约定“四六分”,朝廷出人还只拿四成的时候,脸微微变黑:“沈爱卿,这样下去,秦尚书岂不是要把老底都赔进去?”
沈持就知道回朝后会有这么一问,他说道:“陛下,臣有个野心。” ??????发?佈?????????????è?n?②?0?2?⑤????????
萧敏:“你说。”
“陛下,我朝的版图,”沈持说道:“是时候扩一扩了。”
萧敏深蹙着眉头凝着他,忽然笑起来:“你都给朕谋划好了?”
“回陛下,臣在来的路上略想了想,”沈持说道:“唯恐纸上谈兵,不敢宣之于人。”
"移民实边"“屯田立足”“卫所制度”……但逢灾荒之年,受灾无处安置的百姓,只要愿意的,以开矿的名义由朝廷发放文书护送至大理国,在那边定居,戍军抄明朝的屯田、卫所制度的完美作业……他都想了。
萧敏:“嗯,事以密成。”他又问:“可是,大理国土地肥沃否?”
值不值得纳入王治之下。
沈持:“虽多山,但亦多水,当地物产富饶,陛下,要是到了我朝的治下,必是个好地方。”
食有肉,最差也能吃上竹虫,病有药,三七等名贵药材都来自那里,天天都是春日,省去一大笔冬日烧木炭的钱,夏天又省去找寒潭避暑的事儿,你说是不是个好地方吧。
他一直觉得,烟瘴是因为人口少,一旦 人多起来,西南非常宜居。
“大理国割据西南,我朝就得在西南养兵防御,要是得大理国,同样是在西南养兵,可以自给自足,不用朝廷的银子。”
“鸭池城的周围是一片平原,当地人叫做坝子。”沈持说道:“只可惜在段氏的治下,并不重视农耕。”
或是人太少的缘故。
萧敏:“嗯,让朕想想。”
还是有一丝丝动心的。他读史得出结论:扩疆土一开始靠打仗,之后靠耕种土地,只有能守得住土地,就能守得住疆土。
“当年王朴给周世宗上了一本《平边策》,”萧敏笑道:“如今沈爱卿也给朕写一本《定西南策》吧?”
沈持:“……”
《平边策》的水平他是赶不上的。
萧敏:“不急,如今京兆府也没什么事,闲着也是闲着,沈爱卿怎么想的,就怎么写在奏折里,朕看了之后与你细细商定就是了。”
他们有的是时间徐徐图之。
大理段氏的繁花凋落终会有时。
第143章
这下沈持没话说了:“是, 陛下,臣当竭力而为。”
要写论文了。
皇帝萧敏又细细浏览一遍他呈上的与大理国签订的开矿契约:“先前工部报给朕,他们在两国交界处堪出的是铜矿, 沈爱卿这是从哪里学了点铜成金术,一下子变成金矿了?”
沈持:“臣正要启奏陛下, 臣在此事中偷梁换柱,请陛下降罪。”
萧敏目光平缓地看着他:“后续有无应对之策, 沈爱卿说说看?”
“陛下,《千字文》中说‘金生丽水’, 《后汉书》中记载‘滇有金银畜产之富。’, 汉代的《太和正音》说“金沙水”能淘澄出金子。又有元人游历滇中, 回来后曾对人说‘滇水产金之所,在南诏国金沙水, 矿之有金者, 在曲靖,在大理……’, 文献中所载的‘滇’和‘南诏’便是当今的大理国, ”元代马可波罗也曾在游记中记载滇地“河中有金沙, 甚饶。”,如今的大理国境内富有金矿是无容置疑的,沈持说道:“虽从汉代起就知道西南有金矿,可历朝历代都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开发, 臣听闻我朝的工部最擅长堪金矿……”他顿了顿:“但此事未能请示陛下, 臣就自己做主了, 臣惶恐。”
古代浩如烟海的文献都记录滇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