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81(2 / 2)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具体详情,皆在册中,臣恳请陛下御览!”

听到贾璋禀奏的话后,绍治帝接过了贾璋呈递过来的纸册。

他翻开细竹纸册的墨蓝色封皮,就看到了贾璋熟悉的飘逸字迹。

在这之后,绍治帝一行行、一页页地看下去。

看到最后一页时,绍治帝心里,已经对贾璋的提议点头了。

因为贾璋在这本细竹纸册中,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了束水冲沙法的原理,还详细地讲述了他治理海河的经过、细节与耗银。

身为统治九州万方的皇帝,绍治帝对国家事务还是有着最基本的判断的。

他能看出来,贾璋这套治河的办法非常可行,绝非纸上谈兵的策论。

绍治帝对此感到很欣慰。

一方面,绍治帝很欣慰黄淮痼疾得到了一张治病的良方。

有贾璋治理海河的先例在,绍治帝心里对黄淮事务已经有了一个准数了。

即便束水冲沙的法子不能药到病除,也能极大程度地缓解黄河淤堵的情况。

若是能够一举成功,令黄淮安澜,那更是有益于黄河两岸黎庶的功业。

对这件事,绍治帝自然是欣慰的。

另一方面,绍治帝欣慰的事情,是贾璋的敏锐与勤奋。

如果贾璋不勤奋、不敏锐,那在过去的四年里,贾璋完全可以躺在推广金米良种与兴发海漕的功劳簿上面睡大觉。

即便如此,绍治帝同样不会否认贾璋的功劳。

但贾璋他并没有那样做。

人皆有怠惰之心,贾璋也不是例外。

但是,贾璋会在短暂的休息后,压下自己的怠惰之心。

然后鼓舞斗志,重新奋勇向前。

而不是让那怠惰之心肆意作祟。

毕竟,贾璋读过“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还读过“时光容易把人抛”,对此很有感慨。

他明白生命不息、奋斗不已的道理,自然就不会选择浪费时间,更不会选择荒芜事业。

他可不想等到自己须发尽白后,才暗自嗟叹、后悔年轻时错误的选择。

“朕看了你这册子,你这法子确实不错。”

“你折子里面提过的潘先生,现在还在津海吗?”

“若他还在津海,朕想让他走博学鸿词科,进京任学士,也好奏对御前,为国效力。”

贾璋听到这话后,心想,他编造隐居高人潘先生出来,一是为他摇身一变、变成治河名家一事找到一个合理的缘由。

二是因为他不想把潘尚书几十年治河才总结出来的成功经验安到自己头上,做那欺世盗名之事。

但这位潘先生,终究是虚构的。

在大盛的土地上,这个人根本就不存在。

贾璋他总不能回到大明,把潘季驯抓来给绍治帝吧?

所以,面对绍治帝的询问,贾璋只得露出一副伤心难过的表情出来。

然后对绍治帝禀告:“潘先生他身体不好,在臣归京前已经去世了。”

“臣按

添加书签

域名已更换 尽快用新域名 看发布页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