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避免发生讲官与皇子结党夺嫡的情况。
贾璋是额外得了绍治帝青眼, 才变成文华阁讲官里唯一有师门的例外,他当然不会辜负绍治帝的恩情、触犯绍治帝的忌讳。
而且有义忠亲王的前车之鉴在, 贾璋视夺嫡如虎,所以贾璋只抱着一颗纯然公心准备文华阁的讲章, 认真给诸位皇子讲课。
他没有讨好太子,更没有刻意疏远太子,只对太子保持应有的尊敬。
但贾璋婉拒了太子的拉拢,也谢绝其他皇子的橄榄枝。
他只想稳稳当当做自己的重臣。
即便贾璋拒绝了他的拉拢,但太子对贾璋的印象依旧很不错。
在太子看来,贾璋不站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毕竟,贾璋他是杨阁老的徒孙,只要稳稳当当走下去,前程就不会差。
在这种情况下,贾璋又何必弄险?
所以,只要贾璋没接受其他皇子的橄榄枝,太子就不会对他生出反感之心……
不过,太子并不是因为贾璋没接受其他皇子的橄榄枝,才对他印象不错的。
他只是欣赏贾璋的才华、喜欢贾璋讲解的经义而已。
身为实学一派的儒生,贾璋向来偏爱实际功用,并不喜欢虚无缥缈的仁义道德文章。
在文华阁讲学时,贾璋也严格地恪守着他的学术观点,遵循着实学一派的原则。
所以他在讲解史论时能做到娓娓道来;所以他在讲解经义时能做到深入浅出;所以他在讲解治国案例时能做到考据详实、鞭辟入里。
太子的确性情稳重,但他终究只是个十八岁的年轻人。
而其他皇子的年纪比太子还要小上不少,像他们这样的年轻人,又怎能听得进去仁义道德的大道理呢?
他们当然会喜欢贾璋,不喜欢那些张口道德,闭口仁义的老夫子。
这简直再正常不过了。
不过文华阁讲官里,除了贾璋外,也不是没有头脑灵活、讲课生动活泼的年轻讲官。
可是他们对这份差事的态度绝没有贾璋这样用心。
这才是贾璋脱颖而出的关键。
对其他讲官来说,文华阁讲官确实是一份好差事,他们做事时同样很用心。
但大家一起给皇子讲经、一起分润功劳又一起领赏赐,什么都是一起,色色都是相同,他们又怎能生出推陈出新、把事情做到极致的积极性?
可对贾璋来说,绍治帝单独拔擢他这个有师门的翰林做文华阁讲官,是信任他的表现。
贾璋不想辜负绍治帝的信任,否则下次有重要差事的时候,绍治帝就不会想到他贾某人了。
就算想到他,也会觉得他贾某人不堪大任,这可不是什么好情况。
正是因为有压力在,贾璋才有把文华阁讲官一事做到最好的动力。
如此一来,他做得比别的讲官更好,也就不足为奇了。
而且《史记·留侯世家》里记载过:“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於良足矣”。
贾璋他身为文人,也有效法张良为帝王师的意愿。
所以在给诸皇子讲课时,贾璋很用心,也很有激情。
学生们才是对老师用心程度感知得最清楚的人,正因如此,太子与其余几位殿下才不约而同地欣赏贾璋,又在明知贾璋不可能投靠的情况下,向他递出了橄榄枝。
当然,贾璋不会接他们的橄榄枝,也不会站队就是了。
他在意的,从始至终,都是绍治帝的想法与心意。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