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97(2 / 2)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不过贾璋的心态很轻松, 反倒是他年长的舍友范孟起有些焦虑。

贾璋见了,便劝他道:“范兄何必这般紧张?原大人的文章你也看过, 最是质朴方正, 范兄的文章很投他的脾气呢。”

听到贾璋的安慰后范孟起总算放松了些, 他轻声道:“贤弟说得对,这两年来我手不释卷,文章已经大为精进,中第的可能性已经大大提高了……”

郭子守的心态要比范孟起好很多,或者说他的心态向来不错, 从院试到乡试再到会试都是如此。

其人心态之平稳,几乎可以与贾璋相提并论。

贾璋非常看重郭子守, 不仅仅只因为他们的朋友关系,还因为郭子守认同实学, 与他政见一致。

这一点非常重要,相同的立场能够保证他们情谊的延续, 他们会是官场上最亲密的战友。

二月初九会试开考的那一天,天气十分寒凉。贾璋他与小叶师兄、郭子守、范孟起和乡试同年赵家萍等人早早地来到贡院门口等待进场。

贾璋他穿了七八层暖缎单衣,平日里又时常骑射打拳身体强健,因此还能承受得住这凛冽的寒风。

而那些年老体弱的考生,此时已经被早春的寒气冻得浑身发抖,面色青紫了。

或许是因为举人老爷的信誉比秀才老爷的信誉高,或许是担心举人老爷们被凛冽的天气冻死,会试的检查反倒没有乡试严苛。

贾璋他们在通过检验后纷纷领取了自己的号牌,待到凑够三十人后,巡检兵卒打开龙门,放他们走进考场。

在互相道过珍重后,贾璋他们四散而去。贾璋熟门熟路地找到了自己号舍,只觉这号舍对他来说稍显狭小。

这倒是件很正常的事情,他来贡院考院试时是个垂髫童子,来贡院考乡试时是个小少年,身量尚小,自然不会觉得号舍狭小。

如今他已经十七岁了,个子都和亲爹贾赦一般高了,自然会觉得号舍狭小。

不过这也未必是坏事,这么冷的天,号舍小点还能少漏点风,多保存一点炭盆的暖气……

他手脚麻利地把号舍打扫干净后点燃了朝廷分发的炭盆取暖,坐在架好的木板上持续不断地搓手以此保证手指的灵活性,然后静待墨卷和题牌的到来。

没过多久,题牌被挂了出来,墨卷也被巡检兵卒发到了考生手中,贾璋在检查试卷无误、填写完籍贯、姓名、三代等履历后看向题牌。

第一道题目是“学而第一,为政第二”,是根据《论语》目录出的题。

原尚书出的题目的确很有水平,不过贾璋对怎么答题心中有数。

会试的题目构成与乡试的题目构成区别不大,不过考察考生的侧重点却不同。

乡试的时候,考官们主要考察考生对经义的理解。当然,考官们也会考察考生们对时政问题的理解,但只会出几道时政题目,不会像会试那样考得深。

在会试的时候,每一场考试都会有很多由四书五经衍生出来的时政问题。

考生们想要把这些文章做好,不但要熟悉朝廷的政治方针与牧民治国之道,还要熟悉政论文的写作方式。

科举考试考到会试这一步,几乎就等于在简拔官员了,考官们自然会更加看重考生们对经义与政治事件的理解。

除此之外,会试还要求考生的文风要符合时下风气。

所谓的符合时下风气,指的是考生们在做文章时要使用当下留下的写作方法,既不能故步自封,也不能标新立异。

由于时下理学流派繁多,任何具有学派倾向的文章都可能导致舞弊,所以古文就成了时下最流行的文风。

添加书签

域名已更换 尽快用新域名 看发布页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