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探花替他接过大氅,顺势将手中的手炉塞进萧绍手中。
萧绍道:“河东一案已然明晰,太子和党羽逃不过一场清算,宋吕洋不日下狱,三司同审。”
戚晏应了。
萧绍迟疑:“你不问我白银案的事情?”
戚晏依旧研墨,他头埋的很低,萧绍看不见他的表情,只能听见他平淡的声音:“我知道。”
他知道,平反不了。
当年戚家下狱,是建宁帝下的旨,戚琛斩首,是建宁帝下的旨,戚晏受刑入宫,还是建宁帝下的旨。
平反,是打建宁帝自己的脸。
皇室脸面大于天,建宁帝贵为天子,普天之下皆为臣子,死了一个戚琛,还有无数个王琛李琛,反正四品的官京城到处都是,废了一个戚晏,还有无数个张晏赵晏,探花年年有,算不得什么新鲜东西,区区一个戚家,哪里比得上天子颜面?
抄家灭族的苦楚绝望,在建宁帝看来,远不如太子忤逆来的重要。
至于那一家人的清白名誉,又算得什么东西?
这些,戚晏懂。
他怕萧绍纠结,便没问,反过来劝他:“殿下不必在陛下面前提这些,莫要因小失大,失了帝心。”
低眉敛目,语调平静,萧绍听着,却莫名发苦。
他便伸手,挑了戚晏的下巴,叹气道:“别笑了,比哭还难看。”
“……抱歉。”
萧绍摸了摸他的眼角,他格外喜欢戚晏这点泪痣:“没什么可抱歉的,没事儿小探花,回头我替你平反就是了。”
太子已废,这一天细细算来,不会太久了。
第109章 内阁
建宁三十七年,冬,太子萧易伙同河东太守宋吕洋残害皇子案东窗事发,朝野震荡。
宋太傅与百余位清流文官当朝奏对,以萧易不忠不孝、不足以为天下表率为由,要求废黜太子之位。
又有太学翰林院学子联名上书,认为太子对幼弟动手,毫无仁爱之心,不可胜任天下共主。
建宁帝是位长寿的君主,在位近四十年,如今已是耳顺,身体江河日下,而萧易恰逢春秋鼎盛,他在朝中揽权一事本就惹了建宁帝猜忌,如此一来,更是容他不得。
于是皇帝与内阁六部商议良久,最终一道圣旨废黜萧易太子之位,又因着皇后求情,改立萧易为宁王,幽禁王府,无诏不得出。
随后六个月中,建宁帝拉开了一场对太子党羽浩浩荡荡的大清洗。
雪片般的供词卷宗飞往刑部、御史台与大理寺,各部门长官的书案堆积如山,私吞银钱、谎报账目、结党营私、陷害忠良,桩桩件件抵赖不得,建宁帝摔了好几方玉玺,东厂锦衣卫倾巢而出,朝野上下谈东宫而色变。
等一切尘埃落定,朝中臣子已换了小半。
同年春,二皇子萧绍入主东宫。
建宁帝担忧他品行纨绔,不堪重任,刻意将人安排到御书房,每次批改奏章、面见下臣,都要萧绍在旁听,学着治国理政,而让他惊喜的是,小儿子天资绝佳,还一改往日习气,仅仅听了几月,便能将事务处理的井井有条。
就连宋太傅看萧绍的眼神也古怪了不少,不时捏着胡子嘀咕:“老夫真看走眼了不曾?”
但其实,萧绍还是藏拙了。
前世做了那么些年皇帝,萧绍早就驾轻就熟,他恰到好处的拿捏了“浪子回头”“纨绔悔改”的情节,一步一步,从青涩稚嫩转为成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