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571(1 / 2)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不知谁喊了句,州学众人连忙看过来。

经过这次县试,州学的学生们,终于知道自己都是什么水平了,对读书更多了份敬畏之心。

甚至更明白,能考上全国第一,又是什么水平。

他们的纪知州,真的很厉害!

可相应地,州学的气氛也萎靡起来。

原来读了半年的书,其实连知识的边缘都没碰到,如何不让人沮丧。

甚至有州学夫子后悔了。

觉得他们是不是揠苗助长。

程亦珊却不这么认为。

科举之路本就残酷,若不考这一次县试,他们怎么会知道外面的水平。

甚至这次县试的难度,大家都降低了。

除了纪状元。

知州给的考题,堪称县试最难。

很多学生都不明白其中意思。

可纪元还是给写上去。

是故意的吗?

是的。

纪元也认为,要让本地的学生们,知道外面是什么水平。

总不好天天在家做简单的题目,等去府试,甚至去乡试,直接撞得满头包吧?

本地的教育水平是落后,读书人也不多。

用其他人的话来说,就是学风不盛。

但一时不盛,不代表一辈子不盛。

只要肯发展,肯读书,他们不会比其他地方差。

大家都是人,完全不存在,哪里的人聪明,哪里的人愚蠢。

民风对人的性格或许有影响,但绝对不会影响智商,信那种话的人,才是真正的智商不够用。

纪元过来,竟然用很直白的话来宽慰大家。

从本地的发展,再讲到读书的偏见,最后讲所谓学风,所谓聪明不聪明。

最后总结道:“天道酬勤,力耕不欺。”

只要努力了,一定会回报。

这个回报或许有多有寡,或许还有时间的限制。

但这个奋斗的过程,都是一种自我肯定的过程。

所以,现在不行算什么?

以后呢?

宁安州州学才第一年,以后第二年,第五年,第十年。

总会有可行的时候。

一场州学严谨,学生们松散的县试,终于在二月十七落幕。

但夫子们渐渐发现。

这些学生们,似乎更有目标了。

也更知道为何读书了。

看来偶尔紧紧皮,真的很重要。

那五个过了县试的考试,则在收拾东西,苦读四书。

他们要收拾东西!

去武新城考试!

这五个学生里,有两个人的家境并不好。

他们两家都是世世辈辈在山上种田的。

虽然自家孩子在州学读书,却也没想那么远啊。

现在说,官府出路费,让他们去考试?

还去武新城考试?

做梦都梦不到这种场景吧?

甚至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但只要说一句。

知州大人当初就是这么考过来的。

家长下意识反驳:“你以为你会是纪知州?”

但又加一句:“那肯定很重要,好好考。”

一场看似松散的县试而已。

会给宁安州的学习氛围,带来不同以往的改变。

程亦珊却在看剩下不能考试的学生名单。

一千多人里,只有三百多符合考试条件。

不符合的学生里,除了年龄不合适的,就是性别不合适。

添加书签

域名已更换 尽快用新域名 看发布页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