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边境用来运送货物的车,随时有被轰炸的风险。
他只能背着几十斤摄像头,用邻国边界,爬过最高处一米、最矮处不到半米的地道,才能进入战区。
进入战区只是第一步,那里满目疮痍,没有人等待他采访。
记者千辛万苦爬出来,遇到一个伤痕累累的小孩,面无表情看了他一眼,眼中带着战士般的坚毅。
“你现在回头,还来得及。”
“嗨。”记者笑着跟他打了个招呼。
男孩愣住,他不记得自己多久没有看过别人的笑容。
“我不会回头,也没打算回头。”
后来,易景臣在战场上微笑的场景,被做成无数表情包和剪辑素材。
那样的他,宛如一朵绽放于炼狱之中的纯白玫瑰。
记者义无反顾奔向战争,直面那些炮火。
即使流弹在他身边爆炸,他依然拚尽全力护住摄像头,拍下周围让人绝望的一切。把这些残酷、不合理、基于政客利益的残忍杀戮,尽数公之于众。
在记者的努力下,越来越多人了解到战争的真相,呼吁冲突双方停止无休止的厮杀。
杀戮者感受到外部压力,第一时间不是停止战争,而是打算解决暴露战争本质的人。
按照国际惯例,战争上不应该对记者、医生、人道主义援助者发动攻击。
然而,这里哪有什么规矩?
记者感受到他们的企图,第一时间不是躲藏,而是留下摄像头,转身冲向相反的方向,尽可能离开那个平民庇护区。
电影前半段,导演描述死亡时,像真正的战争那样轻描淡写匆匆带过。
毕竟,面对现代武器,人类的生命过于脆弱。
但易景臣的杀青戏,却在正片中保留了一个长达十秒的镜头。
彷佛只要这个镜头足够长,他就能逃离自己的厄运。
最终,记者还是在远离庇护所的地方,颓然倒下。
涌出的鲜血,将那朵废墟之上的白玫瑰,染成一朵艳烈的红玫瑰。
电影院响起啜泣声,彷佛有感染力似的,连绵不绝。
早晨第一场放映结束,走出电影院的观众,心情依然无法平息,拿出手机写下影评。
影评中,许多观众提到了‘和平’‘爱’还有‘易景臣’。
各大评分网站,本来已经预定年度低分的《止战》,评分彷佛坐火箭似的蹭蹭蹭往上涨。还没到中午,已经从2.8涨到8.2,惹得原本抵制这部电影的影迷,有些坐不住。
——有那么好看吗?
——不会都是水军吧?
那批抵制者犹豫踌躇,眼睁睁看到《止战》评分一天之内突破9,终于坐不住,买票走进电影院。
看到第一遍《止战》,他们琢磨了一下,感觉越来越上头,又趁热乎再看了第二遍、第三遍……
上映次日开始,大家发现原本给《止战》刷低分的那些人,暗搓搓改了评分。
不止如此,他们还摸到易景臣的微博,打算悄咪咪删除之前发言,顺便给电影宣传来一波点评赞。
打开易景臣主页,大家赫然发现,他们的白月光压根没有给《止战》宣传,主页只有之前那条单方面宣言。
易景臣:我以后不拍电影了。
众位影迷:……
救命!这就是火葬场的感觉吗?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